4月29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主办的“202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暨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49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首席代表Steven Alan Barnett对世界与亚太区域经济展望进行了深刻解读。他在演讲中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全球大封锁与全球经济下行;第二,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展望,特别是中国、印度、日本的经济走势、面临风险及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第三,此次疫情中IMF如何强化各类贷款工具来帮助各国应对疫情挑战。
在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前,我先介绍一下主要结论:第一,新冠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当前与我们1月在世界经济展望更新报告中所预期的情况几乎没有相似之处。第二,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疫情给经济造成大规模的冲击,甚至比全球金融危机更为影响深远,且持续性和强度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政策制定方面也面临更大挑战,通常政策制定者会鼓励经济活动,但本次危机某种程度上是遏制措施的结果。第三,全球经济很可能会经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该判断基于IMF的预测,反映了我们在现阶段对全球新冠疫情发展以及公共卫生措施理解。但我们的预测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将随形势变化而调整。最后,我们认为解决危机要分两步走。一是阻断疫情、稳定形势;二是恢复经济。新冠疫情导致的人员伤亡不断上升。保证人员健康安全、防止疫情扩散是当前重中之重,这导致广泛的封城和行动限制,并对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如图1所示,我们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较去年10月预测值下调了6.4个百分点。对发达经济体整体而言,预计2020年的增速是-6.1%,较去年10月下调了7.8个百分点。我们的基线情景假设是:疫情在 2020 年下半年消退,防控措施可以逐步取消。在这一情景中,随着政府出台支持措施帮助经济活动恢复正常,预计 2021 年全球经济将增长 5.8%。图1对全球经济的预测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因为它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且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难以预测。相关因素包括疫情走势、防控措施的强度及效果、供应链受影响的程度、全球金融市场状况急剧收紧的影响、消费模式的改变、行为变化、信心效应,还有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等等。
如图2的红色线条所示,约90%的国家将出现人均GDP下降。最新数据显示,超过170个国家会出现这种情况。图2图3展示了我们对2021年世界经济复苏情况的预测。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恢复至5.8%,虽然这一数字看似很高,但仍低于疫情前的基线预测。要实现这样的增长预期,我们假设疫情在今年下半年消退,且疫情受控后防控措施逐步退出。同时,我们假设各国推出了合理的经济政策以有效避免大规模失业和公司破产、并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 图3这张幻灯片显示了相当大的下行风险。我们采用模型分析了三种不同场景下的全球经济走势,结果如图4所示。图4蓝色曲线对应第一个场景,假定疫情持续更久,防控措施持续的时间比基线场景长50%;且金融条件会进一步收紧、风险溢价上升、推高借贷成本,导致新兴市场经济体主权风险溢价平均上升25个基点、企业风险溢价平均上升75个基点。这个场景还假设了自主决策的政策应对,各国财政支出力度为应对经济下行期间时的两倍;货币政策方面,假定发达经济体会采取更多非传统货币政策。即便在这种假设下,我们预计2020年GDP增速仍比基线场景低3个百分点,甚至到中期(2024年)产出依然比基线场景低1个百分点。这些中期效应反映了资本的破坏、生产率增长的暂时放缓,并且短期内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我们把这些情况称为“伤痕效应”。这种效应在新兴经济体尤为明显,因为它们维持财政收入的能力更有限,所受到冲击也更为明显。第二个场景对应红色曲线。我们假设2021年会发生第二波疫情,其严峻程度是基线场景的三分之二。虽然这种情况产生的影响比较滞后,但从中期来看伤痕效应更为明显,可以看到在中长期红色曲线比蓝色曲线更低。第三个场景对应黄色曲线。我们把前两个场景叠加在一起:今年的疫情会持续更长时间,而且明年疫情还会卷土重来。可以看到,冲击更为严峻。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对前两种情形的简单线性叠加,实际上产生影响还会进一步放大。所以我们看到在第三个场景下,到2021年全球产出与基线情景的差距会扩大到8个百分点。有效的政策措施对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至关重要。当务之急是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立刻增加医疗支出,强化公共卫生体系,以有力地管控疫情。同时还需要实施经济政策,以减少经济活动放缓对个人、公司、和金融系统的影响,还要减少经济急速下滑带来的长期伤痕效应,并保证疫情结束后经济能够快速复苏。部分人群和企业将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财政货币和金融市场措施。这有助于保持经济活动,对疫情结束后逐步恢复正常至关重要。另外,强有力的多边合作对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也尤为重要。我们要向财政拮据的国家提供帮助,此外还要共同努力减缓病情的蔓延,开发疫苗和治疗方案。在相关治疗方案能够得到普及应用之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一旦疫情开始减退、防控措施逐步放松,我们的政策目标就要转向恢复经济。这意味着在资源和政策空间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广泛地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以支持,同时修复资产负债表。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虽然目前形势非常严峻,但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在许多国家,遏制措施正在显著减少新增病例的数量,许多国家及时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政策和行动来帮助受影响的个人和企业,为疫情结束后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正如我所说,这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时期。因此,做出预测是困难的。我们在今年的预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如何将疫情纳入考虑、以及亚洲经济体处于疫情曲线的不同部分。我想强调,我们的经济预测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既包括上行潜力,也有下行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发展。如图5所示,2020年亚洲经济增速几乎为0,比全球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都要糟,当时亚洲分别保持了4.7%和1.3%的增速。事实上,过去60年间亚洲从未出现过零增长。正如表格所示,疫情爆发导致我们大幅下调了预期增速。图5修正经济预期时,我们考虑了诸多因素,包括防控措施等国内因素、贸易中断等外部因素,还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其他因素。具体的修正内容及结果如图6所示,其中红点代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相对于今年1月展望所下调的幅度。图6图7对比了本次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经济下滑的程度,其中红色柱状图显示的是2019年到2020年期间增速的变化情况,而蓝色显示的则是2008年到2009年期间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当前全球以及亚洲各国的经济下滑程度明显高于要比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亚洲整体增速没有大幅下跌,主要是因为中国挺住了,而且印度还保持了增长。图7为什么2020年亚洲的经济放缓比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要严重得多?我们总结了如下几个原因。第一,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不同,亚洲实体经济部门受到防控措施的沉重打击。第二,发达经济体减速的程度也比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严重得多。第三,中国经济放缓幅度很大,且我们认为中国不会像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那样出台大规模刺激措施维持经济增长。但是对于未来我们仍持抱有希望。图8展示了我们对亚洲地区2021年增速展望。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支持政策,就可以减少伤痕效应,并且在2021年实现快速的经济反弹。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形势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图8疫情期间,亚洲的服务部门受到重创,尤其是日本、澳大利亚、泰国等服务业依赖度较高的国家,如图9所示。中国2月服务业PMI大幅度下滑,甚至低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水平,但3月数据开始反弹。图9在服务业中,旅游业受到重创。如图10所示,航空客运量大幅下降,很多航空公司的流动性堪忧,甚至出现偿付能力问题。图10从图11所示,制造业最近几个月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势头,但下滑幅度小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受全球贸易放缓的影响,未来制造业可能出现进一步收缩。图11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进出口在今年1、2月份出现明显下降。在图12中,我们将本次新冠疫情与历史上的其他重要时点进行横向比较,包括甲型H1N1流感、全球金融危机、SARS以及“911”事件。可以明看出,受本次疫情影响,中国的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出口的下滑程度甚至比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还要严重。
图12通过统计相关报告中的词频数据,我们构建了衡量不确定性的指标,如图13所示。可以看到,与近年来其他规模较大的疫情相比,本次新冠疫情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不确定性。
图13从图14可以看出,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抛售,主权风险溢价飙升。
图14同时,亚洲的新兴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如图15所示。不论是资本外流的速度还是规模,本次都远远超过了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印度、印尼和泰国等国家都出现了明显的资本外流,导致其金融条件快速收紧。图15这些变化加剧了亚洲市场的美元流动性问题。除日元外,近期多国汇率对美元均出现大幅贬值。在图16,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美元短缺指标的交叉货币基差近期扩大,反映了亚洲市场上美元流动性紧缺。在和美联储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之后,日本和韩国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对于其他未与美联储签署互换协议的国家,美元流动性很可能一直存在问题。图16接下来我将讨论部分国家的具体情况。首先谈下中国。尽管中国经济正在复苏,但仍存在很多风险。首先,部分低收入家庭可能面临失业或收入受损,放大对消费和就业的负面冲击。其次,一些杠杆率较高的大型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条件也有所收紧,主要由于房地产销售放缓,同时海外融资渠道有所减少。尽管大型开发商不太可能违约,但确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重大风险隐患。自1月份以来我们将中国增长预测下调4.8个百分点至1.2%。下调源自防疫措施对生产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外部需求减少。展望未来,我们预计经济活动将出现反弹。在第二季度,经济活动的恢复可能只是局部的,外部需求可能会减弱。然而,今天出口占GDP比例较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小得多。且中国显然是第一个从疫情中走出来的,所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逐渐表现在经济数据中。尽管如此,仍存在明显的风险:病毒很有可能会卷土重来,而且中国经济也可能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可以恢复正常。同时,即使在供应方面的限制解除之后,消费者支出可能依然疲软。另外,疫情的全球性可能会通过外部需求或供应链对中国造成超预期伤害。对于中国,我们的看法是非常明确的。首先,我们认为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疫情的传播,减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并支持经济复苏,这都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中国政府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如及时出台针对卫生部门的财政支持措施。同时中国政府还支持了严重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家庭,帮助他们维持工作,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破产,同时给最脆弱群体以有效保障。此外,货币政策立场更为宽松,保持流动性宽裕。其次,我们建议中国在必要时准备好采取更多行动,以确保经济稳固复苏。中国具备财政空间来加大支持力度,包括改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促进“绿色增长”的投资。若将来出现更多风险,中国可以考虑出台更多货币或财政政策,支持陷入困境的公司和家庭。接下来我来谈一下印度的情况。新冠疫情爆发前,由于信贷的快速减少,印度已出现经济突然放缓的趋势。因此,印度是在信贷紧缩导致经济放缓、财政和货币空间相对有限、复苏前景更加不确定的情况下进入新冠疫情危机的。但是,即便印度经济出现放缓,我们也非常支持印度政府采取全国封城这样的主动防疫措施。与今年1月相比,我们对印度2020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已从5.8%下调至1.9%。下调反映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性的封城和防疫措施的影响,以及外部需求疲软。当然,也考虑了其他积极因素,如低油价和政府迅速的政策响应,这些从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疫情的负面影响。 我们预计最严重的影响将出现在2020年第二季度,届时,封城将影响建筑业、制造业和许多服务行业,包括酒店、餐馆和运输业都将受到重创。预计2021年印度经济可能实现7.4%的复苏,这受限于其他因素,包括金融市场和企业部门的疲软。然而,不确定环境下,印度仍然存在很多风险。首先,就人口规模而言,印度的检测水平仍然很低,而且可能无法反映该国目前的实际感染人数。其次,新冠疫情在印度爆发可能会给本已紧张的卫生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另外,封城措施可能导致印度的失业率飙升。最后我来谈一下日本的情况。尽管已经大幅下调日本经济增速,但下行风险仍存。首先,风险回避模式的进一步持续将导致日元/美元互换市场收紧,日本金融机构将缩减其美元敞口,这会造成大规模的溢出效应。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比如美国、中国和欧洲,经济下滑均超预期,也会对通过贸易对日本产生较大溢出效应。日本是首批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国家之一,其2020年经济前景低迷。但日本政府也相应采取了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有助于缓解负面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下面谈谈我们对亚洲各国政府提出的总体政策建议。第一,各国政府的第一要务仍然是继续支持和保护公共卫生和医疗部门。第二,应该优先定向扶持受新冠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家庭和企业。第三,希望各国能够继续保证金融市场稳定及运转,鼓励政府采取货币政策以及宏观审慎政策支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第四,鼓励各国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减少各自面临的外部市场冲击。第五,希望各国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考虑出台更多刺激国内需求的措施,减少新冠疫情对于全球经济产生的余波。但是,现在很多亚洲国家还急需解决一些更基础的问题。首先,是否应该不计一切代价采取措施支持经济复苏?其次,各国央行应采取何种措施支持经济复苏?是否应该将财政政策货币化?此外,如何解决美元流动性短缺的问题?最后我将介绍IMF应对疫情采取的行动。我们将快速拨款工具的年度限额提高了一倍,以满足紧急融资需求。已有100多个国家向我们寻求紧急融资。所涉工具包括向所有成员提供的快速融资工具(Rapid Financing Instrument, RFI);以及适用于减贫与增长信托(Poverty Reduction and Growth Trust, PRGT)国家(低收入国家)的快速信贷安排(RCF)。在IMF网站上详细记录了相关贷款工具的申请情况,今早查看显示,执董会在4月已通过了超过30个国家的RCF或RFI申请。另外我们还扩大了控灾减灾信托(Catastrophe Containment and Relief Trust, CCRT)。CCRT立即向25个最贫穷的成员国提供债务宽限,具体地说,成员国将获得拨款,覆盖未来六个月内向IMF还款的资金需求。债务宽限可延长至两年,但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近期,IMF总裁在全球范围内发起紧急融资行动,确保CCRT能在未来两年提供债务减免,同时保证CCRT有充足的资金满足未来需要。日本、英国、中国和荷兰已承诺出资。向相关国家提供的初步债务宽限已达2.134亿美元,这将释放那些国家并不宽裕的财政资源,将其用于应对疫情。另外,为了应对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IMF还在贷款工具箱中添加了新的成员——短期流动性额度(Short-term Liquidity Line, SLL)。SLL旨在为部分成员国提供流动性支持,这些成员国的政策框架和经济基本面非常强健,因外部冲击引发国际收支困难,从而出现潜在、适度的短期流动性需求。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十年来首次增加融资工具。作为更广泛的危机应对战略的一部分,这一新的融资工具为基本面稳健、政策框架完善的成员国提供可靠的、可续借的贷款额度,而不带事后附加条件。它与IMF另一项名为灵活信贷额度(FCL)的融资工具拥有相同的资格标准。虽然SLL已酝酿多年,但IMF执董会在短短几天内就达成一致并批准。这正是为应对新冠疫情所需要的果断之举。截至今天上午,已有45个国家的项目获得批准。有些国家同时申请了多个项目,如CCRT和RCF。总金额为68亿SDR,约93亿美元。我有幸在IMF工作了超过20年的时间。然而,迅速行动并在如此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展,仍然令我印象深刻。这表明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举。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整理 李松泽
编辑 李艳蓉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